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文化 > 浦市会馆
 

  明以来,沅水在东西两地货物的转运上发挥了极强的纽带作用。浦市,作为东西连线上的一个中转站,物产丰富,地理位置独特,商业因而繁荣。全国各地的商人来浦市经商,内外物资得以互通有无。有据可查,当时至少有湖南、江西、江苏、福建、浙江、安徽、山西、陕西、湖北、四川等10省以及本省的常德、宝庆(邵阳)、溆浦各府、县的客商,分籍先后在浦市建立了商业性质的联络联谊机构,俗称“会馆”。各地老乡逢来浦市经营业务,必在会馆洽谈业务,他们忙时经商,闲时在会馆里“喝茶唱戏打牌”,遇有紧急和困难之事则团结协作,共度难关。这就是当时浦市所谓的“13省(府)会馆林立”。其实所谓的“会馆”,就是“同乡会”的代名词。
  会馆的产生,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商业经济的繁荣,是一地商业经济繁荣的典型标志。浦市一地重要的商业品如桐油,来自云贵、四川,进入湖南以后,浦市是一个重要的转运市场。这些桐油在浦市集中以后,再转运到汉口、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。还有传说,江西景德镇的瓷器,由江西产区直运浦市,再返回常、桃、沅各县,原因浦市是一个大的瓷器中转市场,瓷器中途不能打开,容易损坏。市面上瓷器店面很多,从太平街摆起,一直摆到今天税务所门口,二边的店铺都经营瓷器。清乾隆时,浦市出了即“瞿、唐、康、杨”四大家。四大家的兴起,主要靠兴办冶铁业。铁矿石从五斤坡一带开来,地方炼出生铁、毛铁,运往沿海各地。在海禁未开、洋铁未进入中国之时,东南数省需铁,都从浦市进货。地方自产的鞭炮、白腊、贵州的朱砂以及民间需要自给自足的各样物什,都得以通过沅水连通,互通有无。到乾嘉年代,浦市已经成为沅水一大口岸,23座水运码头,45条街巷,99座土地坊,都是繁荣昌盛的见证。
  这些繁荣场所的根据地却在会场馆舍。明清乃至民国期间,浦市的会馆极具特色,形成了独特的会馆文化。当时最有特色的会馆是山陕会馆和江西会馆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会馆里有不成文规矩,即里面都有本帮祭奉的神灵,故而某馆又叫某宫,如山陕馆又叫忠义宫,为什么叫忠义宫,因为他们供奉山西籍关老爷子,关夫子以忠义著名,山陕馆就叫忠义宫。江西会馆叫万寿宫,因为江西人修馆的主旨是为皇帝建行宫,向皇上拜寿。福建本地人崇信妈祖,妈祖是他们的天后,他们的商人在浦市修建的福建会馆就叫“天后宫”。
  十省三府会馆,一律面河而建,意寓海纳百川。万寿宫有浦市一地会馆建置结构的共性:长长的几百阶青石板铺成的码头从沅水边一直往上延伸,河边是成百上千的竹筏居轮等待装舱起货;码头上延的顶处,就是宏伟的万寿宫牌楼,牌楼作为万寿宫独特的标志,标示着此地货物运转地的归属;进了大门,仍然是长长的码头阶梯,然后是两边整齐划一的小间仓储小房,每边有仓储小房十余间;接着是相对的一对石狮,再就是长约过百米的广场,广场的正前方端坐着戏台,戏台后是供奉神灵祭祀的场所。别处就是商人休闲住宿游乐的一些楼阁。忠义宫的建制则更为气势宏伟,大屋顶,骑马墙。进忠义宫大门后,过广场,见大戏台,戏台上贴有对联,曰:“做赋做诗,圈外文章殿外句;扮文扮武,水中月亮镜中天。”戏台在人上,人在台下过。戏台两侧是座廊,座廊又名包厢,是给有身份的人准备的看戏的地方。戏台前后为走廊或天井,演戏时,这些地方会被普通民众挤得水泄不通。锣鼓响起,演戏开始。演的戏往往是当地较为著名的辰河高腔48本目莲戏,目莲戏讲鬼讲神,讲因果轮回,也不是一次唱完,看老板的时间和兴趣,可以指定唱哪一处。演戏叫着唱大戏,唱戏的时候,出钱最多的老板坐在罗汉椅子上,碘着大肚皮,享受着万人瞩目的荣耀。戏上演至一节,便有人上台,手拿红绸子,绸子上书“加官“二字。这人口中且大声宣示“罗老爷加官10两”等等。若台上坐的是李老爷,则宣读的人自然会奉承李老爷,一切看谁人的银子过硬。这被提名的老爷便得了无穷的光荣。人活一口气,商人们争的就是这个。
  这是明清以来浦市各家会馆日复一日发生的故事,这些故事大同小异,却见证了了真实的生活。一个客商,从外地赶往浦市,如果天色较早,他会到浦市的大街小巷四处溜达,与人闲聊扯谈,了解最近的市场行情。如果天色较晚,他会匆匆洗涑休息,天亮则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拜祭供奉在后院的本地神灵,企求他保佑在浦经商顺利。拜祭过后,则浦市天下市场的货物吞吐、各色生意都有了这人一份。若是这客商难得消闲,我们便可见得唱大戏的表演,他便为浦市的文化繁衍又尽到了一份力。若是市民参与其中,则浦市的市场便也因而得到繁荣。曾氏兄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,把辰河高腔传入浦市的。辰河高腔经与当地文化因素相结合,便有了浦腔浦调的目莲戏。
  遗憾的是,这都是百年前的旧事了。如今,惟有零落的残砖碎片,见证这些鲜活的事情曾经在这里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