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文化 > 辰河高腔
 

 C:\Documents and Settings\Administrator\妗岄潰\1.jpg
  辰河高腔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,属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范围。1957年,初次进京献艺得到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。1998年秋,《目连救母》在巴黎、巴塞罗那等地演出,引起轰动,被誉为“东方戏曲艺术的瑰宝”。2006年,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  辰河高腔是辰河戏一种,作为一种地方大型戏种,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、规范的曲牌、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,成为群众喜爱的艺苑长青树。尤其是戏目《目连戏》,简直可以说蜚声海内外。法国巴黎东方艺术馆馆长班巴诺先生,到泸溪观看了“目连”戏后,回国广泛宣传。
  著名画家黄永玉老先生,对泸溪辰河高腔情有独钟,每回家乡,便出资邀请泸溪剧团赴凤凰专场演出。黄老一代名家,画稿不轻易赠人,但泸溪剧团竟连得黄老三幅佳作。
  辰河戏流传于古辰州府所辖沅水中游一带,因地得名。泸溪辰河高腔的发展演变,有一个较为悠长曲折的历史过程。

C:\Documents and Settings\Administrator\妗岄潰\2.jpg

  辰河高腔始于泸溪县浦市近郊浦溪,历时400余年,盛行于清。相传明末江西弋阳曾氏兄弟弃官避乱,隐居浦溪,客居异地,常哼唱弋阳腔,籍以抒发思乡思亲之情。地方人感觉新鲜,纷纷学唱,后,曾氏兄弟寓居浦市万寿宫(江西会馆)专门授徒。因唱腔优美,沅陵、辰溪、叙浦等地纷纷来人到曾氏兄弟门下拜师学艺,学后回本地传学,逐渐形成流派。其时浦市宗教文化昌盛,有13家会馆、72所庵堂寺庙,各宗教场所供奉有别,仪式不同。遇有祭祀活动,总要表演地方戏曲辰河戏。其时,弋阳腔也已在当地广为传唱。一些艺人在表演过程中,就把本地的辰河戏和江西弋阳腔结合起来,形成了本地辰河高腔的雏形。宗教之所,传唱不免佛寺之声,弋阳腔融进了当地的佛、道、傩等祭祀音乐,辰河戏从弋阳腔中脱颖而出,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音乐唱腔。故辰河一带虽广泛传唱辰河高腔,但各流派无不以浦市独具特色的“浦腔浦调”为正宗。
  起初,辰河戏以“围鼓坐堂”为主,一人唱,众人帮腔,俗称“围鼓戏”。唱围鼓戏,不化妆,不挂衣,不表演,仅为坐唱并辅的锣鼓,形式极其简单。每个围鼓堂,都有堂口和堂主,是戏班表演的雏行。围鼓戏盛行的同时,伴有矮台戏表演。矮台戏即木偶戏。木偶戏是围鼓戏的一种发展,他在发展过程中,把名家郑之珍的48本大型连台戏本《目连传》的融入到辰河戏之中,为辰河戏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,辰河戏慢慢告别了围鼓戏、矮台戏而走上了高台。

C:\Documents and Settings\Administrator\妗岄潰\3.jpg

  从矮台戏到高台班,是辰河戏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飞跃!
  高台班分科班、江湖班、巫师班三类,演出形式分为大愿戏、小愿戏、彩堂戏、神会戏、市卖戏五种。原来的小腔小调已不能适应高台大戏,表演程式、唱腔、打击乐、服饰、化妆也急需革新。这些改革,都是因为大型戏本《目连传》的溶入才得意实现,辰河戏也就将48本连台戏《目连传》作为主要保留剧目流传至今。
  唱腔方面,辰河戏有高、低、昆、弹四种声调,泸溪以高腔为主。辰河戏的打击乐以大锣大鼓为主。清雍正年间,将人声帮腔改为唢呐、笛子帮腔,送腔后,逐渐形成特色独具的辰河高腔。辰河高腔有唱腔曲牌有300多个,音乐语汇丰富而优美。唢呐作为伴奏帮腔的主乐,模仿人声、动物声维肖维妙,既能见大气磅礴,亦能闻细若游丝,特别是行腔中的出现的“哀子”,堪趁一绝。技高者,吹奏“哀子”,如怨如诉,催人泪下,“哀子”起,只闻场内唏嘘抽泣声。《湖南通志》载:“浦市产高腔,虽三岁孩童亦知曲唱”,可见浦市作为辰河高腔发源地的高腔的盛行。